RFID物资管理系统助力我国空间站实现数字化物资管理

发布于: 2021-06-29 19:01
阅读: 58
分类: 市场动态

截止6月23日,中国三名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已经在我国空间站生活了6天。而这6天中,他们的工作可以说是极为繁忙。从18日公布的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当天早晨,3名航天员一边吃早餐,而周围就是准备打开的包裹,可以看到空间站内漂浮着大量的束缚带。而到了23日,基本上核心舱内的包裹都已经消失,我们可以看到的,包括航天员已经布置了国旗、党旗、并且在核心舱顶部安装了显示器,舱外航天服已经拆包测试完毕。

其实航天员这几天拆包裹,可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就是家里来了快递就一拆了事。因为新的天和核心舱尽管从过去的天宫实验室的一居室变成了大平层,但他的空间仍然是有限的。如果没有一个空间站的物资管理系统,那是要出大乱子的。在这点上,美国的国际空间站就出现过问题。

国际空间站从建立到现在已经运行了超过20年,那么总的运输和管理的物资已经超过50万件,这是一个极为庞大的数字。实际国际空间站是有物资管理系统的,即采用基于条码的物资信息查询系统。宇航员使用条码阅读器逐一扫描货包上的条码标签获得货物的信息,通过无线或有线的方式更新物资信息管理数据库,实现空间站在轨物资信息识别。这些物资信息管理数据库存放于空间站的笔记本电脑和地面电脑上,通过上传和下传的进行文件更新。

但是这个系统是有缺陷的,最重要的缺点就是无法实现货物登记后的准确定位。因此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每人每天要至少花20分钟来研究物资系统,他们最大的问题就是要找到空间站上到底存有哪些物品,这些物品又存放在什么地方,按计划在什么时候使用。这样的麻烦,就意味着大量物资失踪或者损坏。据统计,约有3%的空间站物资失踪,例如如在2006年就发生过用于净化航天服的4个净化罐在空间站就彻底找不到了。

而我国空间站的新物资管理系统,主要改进就是使用了RFID无线电射频识别技术,即所有物资上都有超薄微型芯片和嵌压在塑料片、纤维纸等材料中的天线组成的RFID标签。相比国际空间站的条码系统,RFID无线电射频识别技术实现批量、快速和准确的自动识别,操作快捷方便。

特别是通过这种新的无线电射频识别技术,使得物资从过去单一的条码,拥有了可动态变化的信息。航天员通过手机平板等设备在扫描物资后,就能够实现的物资的录入、取出、位置移动等信息的更新,从而实现物资管理的数字化,可大幅度减少清理物资的工作量。这也是中国航天员在6天之内就能把核心舱收拾的井井有条的基础。

实际上,所谓的物资管理系统是我国空间站信息系统的一部分,其目的就是通过统一构建空间站信息系统,来保证航天员生活、工作的通信保障和对舱内舱外状态的感知能力,提高空间站的管理水平,降低航天员的非必要工作负荷,让他们取得更多有意义的太空成果。可以想见,随着我国空间站逐渐发展和对外合作的增多,中国空间站标准将成为人类太空活动的新标杆。

分享

推荐文章

  • 2025-07-21
    vch13676476
    在当今快节奏的商业世界中,物流行业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关键纽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客户对物流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期望货物能够快速、准确地送达,还希望能够实时了解货物的运输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应运而生,如同一场及时雨,为物流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推动物流行业智能化变革的重要力量。   一、RFID 技术原理与优势 RFID技术,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借助特定射频,巧妙地从标签中精准读取信息的前沿技术。其背后的工作原理犹如一场精密而有序的 “能量与信息接力赛”。首先,射频识别设备作为这场 “赛事” 的 “发令官” 与 “核心枢纽”,利用电磁场感应产生的能量,如同发射出无形的 “能量光束”,精准地传递到射频标签之上。这股能量瞬间激活了标签,使其如同被唤醒的精灵,立刻产生代表当前所附着物体信息的独特信号。随后,这一信号沿着既定的 “信息轨道”,迅速传递回射频识别设备。...
  • 2025-07-16
    vch13676476
    RFID是什么? 说起RFID不少小伙伴没听过或者听过但不清楚RFID是什么。我们在超市结账时,收银员挥一下扫码枪就能识别商品;过高速收费站,不停车就能自动扣费;图书馆借书,管理员轻轻一扫就完成登记;这些习以为常的瞬间里,都藏着同一个“隐形功臣”——RFID。 RFID其实在很早之前就已经诞生了,在各个角落悄然无声地为各行各业服务。RFID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中文名字叫做无线射频识别。简单说来就是一种非接触性的自动识别技术,不需要人工干预便可以实现信息识别。   RFID的发展 RFID的应用最早可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方曾用于识别盟军飞机,避免误击友军。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并且逐渐走向成熟。除了军事方面,在很多其他行业中,人们都有辨识各个物品的需要,为此总要给物品贴上很多标签,标签上又要输入好多好多信息,实在太浪费时间和人力,而且数据误码率比较高。所以人们为了节省劳动力,解放双手,便开始寻找一种能够自动识别的方法,于是乎RFID就应...
  • 2025-07-07
    vch13676476
    在数字经济成为全球竞争主战场的今天,芯片作为信息技术的"神经中枢",其国产化进程已超越单纯的产业范畴,成为关乎国家数据主权、产业链安全与科技自立的战略命题。从智能终端到工业控制,从国防装备到金融系统,芯片的自主可控能力正成为衡量国家科技竞争力的核心指标。 1、筑牢数据安全防线:从源头切断信息泄露风险 在国防军工、金融证券、医疗健康等关键领域,芯片作为数据处理与传输的核心载体,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国家战略利益。国外芯片产品可能暗藏未公开的安全漏洞或后门程序,如美国NSA曝光的"永恒之蓝"漏洞,曾利用芯片底层缺陷实现全球网络攻击。国产芯片通过自主设计架构、全流程国产化验证,可从物理层、逻辑层到应用层构建完整的安全体系。 这种安全可控性在信息化时代大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某省政务云平台采用国产芯片后,通过固件级安全启动机制,成功抵御了37次针对系统引导程序的渗透攻击,而此前使用国外芯片的同类平台年均被攻击次数达126次。当芯片掌握在自己手中,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才能真正拥有"金钟罩"。 在RFID芯片领域,国...
  • 0755-26909336
  • 返回顶部